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Tel:0477-8112169 4001004781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技能专区 > 正文

浅谈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分享到:

作者:甘成君
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08期

        本文以笔者所在地区的职业教育为参考,论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技能型劳动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对技能型劳动人才的综合能力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投入也越来越大,这给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天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如同雨后春笋生机蓬勃:众多民办学校的建立及公办学校的大规模扩招,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及专业设置的放开,学校的升格及国重、省重的建立,示范性专业、示范性实训基地、示范性学校甚至是教育集团的建设一拨接着一拨。但就在我国职业教育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亦存在不和谐的一面,前教育部长把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三相不适应”: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温家宝总理最近也对教育提出了“三个亟待”:当前我们国家教育体制亟待改变,教育投入亟待增加,教育水平亟待提高。 “三个不适应”与 “三个亟待”点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总结性地概括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必需存在的问题,并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尚未能满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的底子薄,长期以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都比较低。据2009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2.4%,相当于法国的39%,德国的44%,美国的50%,低于印度的2.7%。世界银行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比例为1:3:52,在教育经费中高等教育所占的比例很大,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相对不够,未能满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比如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西部经济落后省份的职业教育,绝大多数学校还存在师资不足,教学设施、设备不足,教师素质低及教学设备陈旧落后等情况。教育投入不足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学校抱怨:“有学生没有设备,有设备没有老师。”学生则抱怨:“在学校学的跟不上社会用的,早两年打工多两年工作经验。”用人单位说:“新招来的毕业生都要进行重新培训才能上岗。” “上学贵”与“学无所长、学无所用”是社会上对教育最主要的抱怨。

        2.职业教育制度尚未完善

        我国的职业教育实行部门办学的方针,条块分割,各部各校独自为战,学校之间不但缺少学分互认、教学资源上互通有无等有效的交流沟通手段,而且各学校间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还在抢夺生源,在争取国家下拨的有限教学经费方面进行着不规则的竞争。在办学过程中有的学校存在“浑水摸鱼”的现象。如:有个别学校喊着“免费入读”的口号,打着“校企合作,顶岗实训”的旗号,把新招来的学生直接输送到企业打工,学生的工资一部分作为学生的生活费,其余作为学费上交学校,学生根本没有在学校学习或很少在校学习,学校变成了“职介所”;有的学校则把2+1学制模式变成了2+0=3,第三年学生名义上是“顶岗实训”实则上是通过学校推荐或自己择业离校工作了,只是学费还要交足三年。另外,我国的职业教育制度在中等职业教育通向高等职业教育及高等职业教育通向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制度,一些学习优秀想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学生还是求学无门。而在发达国家普教与职教之间就没有鸿沟,可以双向分流,如:在新加坡每年约有20%的优秀毕业生从工艺学校走向理工学院或从理工学院走向大学,美国实行的是普教与职教一体化的模式,德国职教与普教之间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灵活分流。在国内中等职业教育的优秀毕业生鲜少有机会走向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优秀毕业生也难以有机会升向大学。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这个思想当然不合时宜,但当前的职业教育制度这无疑就是这个思想的体现,好像职业教育就是在中考、高考中失败者之流们的就业前教育,给人以职业教育就是低人一等的感觉。

        3.职业教育过度市场化,重数量不重质量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事都在追求经济效益,很多人把学校当成了企业来办,违背了办学的初衷,追求的不再是为国家培养又多又好的合格人才而是经济效益,很多学校为了经济效益,不切实际的扩大招生,大家都是跟风点火,不管原来是什么类型的学校及有无师资设备都争着的开设相同的热门专业,比如在我区数控与汽修这两个专业几乎遍地开花。“先有学生再有教师,先设专业再买设备。”、“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招生工作,有学生就有一切。”、“招得来留得住就是本事。”成了时下职业学校办学的流行语,学校办学重数量不重质量,学校为了留住学生想方设法的迎合学生,课余活动不断的丰富,考试、考核、考证等则不断的放松。学校的教改与立项,大多是纸上功夫,目的是争抢项目获得专项建设资金,至于真正的教学质量大多是停留在口头上,出现在文件的纸上。

        4.对教学质量的监管流于形式,造假之风日盛

        职业学校本是传授技艺,研究学术的地方,但如果缺失有效的监管,学校就成了某些权力人士的名利场,他们并不是不懂得怎样才能办好学,而是为了一己私利而至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于不顾,大力“拼效益、拼政绩”。通常首先是把学校做“大”,方法是开设新专业,通过给教师分配招生名额,成立招生小组强力宣传,甚至与地方教育部门进行利益挂钩等诸多手段把学生招来,学生多了就得不断地增建教室与宿舍等,于是学校就自然而然地“大”起来了;其次是把学校做“强”,方法是通过制造假数据、假材料想方设法地争抢项目获得专项建设资金,如申建示范性专业,示范性实训基地,示范性学校等。如此做法虽然学校获益不少,领导政绩不小,但对于真正地办好教育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5.教师素质低,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职业教育,在不断扩招,学校的办学规模扩大了好几倍之后学校教师仍然受限于原来的编制,教师的缺口可想而知,为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各校只能从社会上自主招聘一定数量的教师,但各校的师生比例远小于教育部制定的要求,如笔者所在地的某学校,有全日制学生6000多人,学校教师的编制为87人,学校现有教职员工才200多人,有2/3的教师是从社会上招聘来的没有编制的。由于没有编制,各校从社会上招聘来的教师在工资收入及社会福利方面一般都比不上在职在编的教师,学校无法从企业吸引优秀的技术人才到校任教,所以招聘来的教师大多是低学历、低技能、无教师资格证的人员或者是已脱离一线岗位多年的退休人员,如此的师资队伍很难承担起职业教育的重任。

        6.学校教育滞后于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

        周济部长说的“三个不适应”充分说明了我国当前职业学校教育普遍滞后于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一方面是学生们感到学无至用,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是广大用人单位感到人才难得,新招来毕业生大多用不上,必需经过再培训才能上岗。造成学校教育滞后于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的原因与以上谈到的几点都有关,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本来就少,但学校在开支时,大部分经费都是用在基建与招生,再除去教师工资与日常教学开支,真正用于购买教学设备,及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的经费就很少了,再者因为教师不足,教师穷于应负日常教学工作,几乎没有时间用于跟踪、学习、研究新的专业知识。

        

        7.教学资源投放不合理,教育不公

        当前,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正在不断增加,职业教育已实现大众化,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我们也应该冷静地看到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无论是教学设施还是教学设备、师资队伍建设都还比较落后,在不同地区间,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间,学生平均拥有的教学资源差别还比较大。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在投放教学资源时往往习惯于锦上添花,厚此薄彼,热衷于建设示范专业、示范实训基地、示范学校,及县县建设“职教中心”的政绩工程,这些出发点是好的,但现实情况却是造成如上所述的“造假风”、学校间争抢上级有限的教学投入,至于职教中心由于师资短缺及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县属中学上文化课的老师抽调经短期职业培训后上岗的,其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之低可想而知,往往存在国家给了设备却找不到会使用的人的现象。如此,造成了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及学生受到的教育不公平。职业教育既然已经大众化,学生就应该接受到同等质量的教育。

        三、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1.实事求是,办好职业教育首先要认清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紧接着就是2010年1月与东盟经济自由贸易区的生效,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当前我国经济仍然依重于对外贸易,国外媒体把我国称为“世界工厂”;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情况与生产力水平存在城乡差别,东部与西部差别,沿海与内地差别,决定了粗放型、集约型、高新型三种经济发展形式在我国同时存在并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并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必需坚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的建立与专业设置必需通过市场调研,布局要合理,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学校及专业布局合理的基础上,国家对各职业学校的投入应实行均等制度,使得各个职业学校,各个专业在设施、设备、师资数量上有个统一的基本配置,取消示范性专业、示范性实训基地与示范性学校等样板工程、政绩工程,消除学校间不规范的恶性竞争,实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公平化。防止重复建设,防止贪大求全,争建“万人”学校、综合性学校、教育集团等有名无实好大喜功的现象。

        2.求真务实,发展好职业教育就要建合格的职业学校设合格的专业

        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更加重视,投入不断加大,在我区还实施了职业攻坚3年计划,建设一批示范学校、示范实训基地、示范专业及在各县设立职教中心等。另外,国家为了鼓励农村学生就读职业学校国家对农村学生实行学费补贴的政策。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绝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还是比较简陋,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偏低。例如在笔者所在地区相当部分学校的汽修专业只拥有几台旧发动机,数控专业就那么一两台数控车床。再如笔者所了解的某一学校,该校是当地响当当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自治区示范性学校,今年新开了个汽修专业,招来新生5个班共300多人,教学设备是六七只坏发动机、小部分旧的汽车零部件及几套拆装工具等,该专业总共投入不到十万元,教师总共就六七个人,大部分是从社会上招来无教师资格证的人,学生实训时除了拆拆装装几台坏发动机及几只旧部件外别无它事,实在乱得不得了,学校不得不从机加工专业抽调几个人员去管管纪律。试想,像这样的办学,国家补贴再多的钱给学生,学生到了学校也学不到什么东西。教育部门在发展职业教育时不能单看学校的数量及在校生的总量,应该是数量与质量齐头并进!

        3.真抓实干,实行职业资格统考制度

        目前我国有少部分职业资格证书已实行了统考,如会计、律师、医师等,但大部分职业资格论证基本还是由地方劳动部门委托设立在学校的职业技能鉴定所(中心)来考,名义上是劳动部门组织的考试,但实际上还是自教自考,学校教什么就考什么,甚至为了提高本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而人为的降低考试难度,造成了学生的实际技能操作水平与获得的职业资格等级不符。据统计,我国的生产安全事故90%以上都是由于工人对设备的操作不熟练引起。在社会上,目前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认可度一般都不高,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都要对应聘人员进行实操考核。实行严格的职业资格统考制度可有效防范教育造假行为,促使学校不断想方设法的提高教学质量,亦可比较科学的评价一个学校的办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4.教育平等,推行职业教育基础化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公民在就业前都应该得到必要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教育。据美国劳工部推测,平均每一个人一生中可能改变职业4~5次,因此,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对每个劳动者进行培训和再培训具有积极意义。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从小学就开始了,新加坡的小学、中学都开设有工艺课程,工艺课程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做菜、烤面包到手工制作、艺术设计再到钳工、车工等,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种来学习,但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可见职业教育在新加坡已经成了人人必学的基础课程。现在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那么让职业教育成为人人必须的基础教育尤显必要。

        5.教师公务员化

        虽然不能说“教育产业化、市场化”是当前教育存在的一切不良问题的症结所在,但只要是允许学校把创收的资金用于分发教师的福利,那么就无法根除当前教育存在的不良问题。在国家财政允许的条件下实行教师公务员化,可以让学校及教师都聚精于办好学校,搞好科研,教好学生的工作上来。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农业学校)